冶金工程专业
发表日期:2014-05-28 阅览

一、负责人及主要参与人员

  名

学位

技术职称

承担工作

张朝晖

博士

教授

总负责

赵俊学

博士

教授

实践基地及师资队伍建设

袁守谦

硕士

教授

实践环节及教材建设

杨  军

博士

教授

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精品课程建设

朱  军

博士

教授

冶金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

杨双平

博士

教授

冶金厂设计原理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李林波

博士

教授

资源综合利用精品课程建设

李小明

博士

教授

冶金学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崔雅茹

博士

副教授

冶金厂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马红周

博士

副教授

冶金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马  杰

博士

副教授

冶金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董  洁

硕士

副教授

冶金原辅材料精品课程建设

王  超

硕士

副教授

冶金传输原理课程建设

王碧侠

博士

副教授

实践教学和教材建设

李  进

硕士

副教授

实践教学和教材建设

巨建涛

硕士

高工

实验中心建设

洪  涛

博士

副教授

实验中心建设

党小娥

硕士

副教授

实验中心建设

 

二、建设方案

1教学团队建设

(1)建设内容

Ø  与国内外冶金工程类专业高校加强合作,建立相互交流优秀教学方法的长效机制;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团队,促进不同专业技能衔接和相互支撑。

Ø  与国内设计及生产部门借助实习及再培训的机遇,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2)实施方案

①扩大学术交流,引进高水平人才、培养团队骨干

②优化教学团队结构,全面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2、课程与理论教学资源建设

(1)建设内容

Ø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以主要课程为核心的精品课程群;

Ø  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实现校内及校际间的资源共享;

Ø  加大教材建设,实现核心课程及特色课程教材的出版及更新。

(2)实施方案

①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完善《冶金原理》和《特种冶炼》两个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冶金厂设计》、《冶金学》、《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和《冶金原辅材料》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②拓展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

    以《冶金原理》、《特种冶炼》、《冶金厂设计》、《冶金学》、《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和《冶金原辅材料》等课程为核心,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式共享平台。拍摄钢铁冶金和有色冶金教学视频片、专题片等。

③积极进行教材建设

    坚持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以及学校重点教材作为主要教学教材;组织编写出版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优秀教材和立体化精品教材。学习和引进国外精品教材。

3、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1)建设内容

Ø 依据企业实际需求,开展具有工程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

Ø 顺应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展丰富的信息化教学;

Ø 拓展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2)实施方案

①强化工程教育、丰富信息化教学

②拓展案例教学

4、强化实践教学

(1)建设内容

Ø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专业实践教学比重;

Ø 针对人才培养需求,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Ø 继续引进或自建实验设备、实验台,强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2)实施方案

①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

    保证企业实习时间,鼓励和调动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科研训练计划和学术会议等综合训练环节,开阔视野,锻炼能力。

②针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完善现有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科研院所、设计院、实体企业共建,使实习内容更加完善和多样化,由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增强实习效果。

③强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充分利用中省共建专项基金、冶金物化重点学科建设基金,继续引进或自建实验设备、实验台,加强冶金技术实验室建设,使冶金工程校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成为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对省级名牌(特色)专业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全面提升专业实验室功能,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三、预期成果

1、教学团队建设

(1)从国内外引进具有博士学位以上高层次人才10人;力争建成冶金工程省级教学团队。

(2)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使专业教学团队的学缘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培养优秀的冶金工程专业技术及科研人才奠定坚实的人才保障基础。

2、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

(1)完成2-3本教材正式出版。

(2)在建设好现有的《冶金原理》、《特种冶金》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完成《冶金学》、《冶金厂设计》、《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冶金原辅助材料》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

(3)完善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式共享网络平台建设。

3、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做好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班的培养工作,实施开放式教学,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努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4、实践教学环节强化

(1)加强不同类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实习类、设计类实践教育基地。

(2)努力将冶金工程校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