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
发表日期:2015-03-31 阅览
一、负责人及主要参与人员
姓名
学位
技术职称
承担工作
王快社
博士
教授
总负责人
杜忠泽
博士
教授
负责专业发展方向和师资队伍建设
王文礼
博士
教授
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有色金属熔炼与铸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王庆娟
博士
教授
负责“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基础”教学团队建设
马幼平
博士
教授
负责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
庞玉华
博士
教授
负责《金属塑性加工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新教材建设
张郑
硕士
副教授
承担《金属塑性加工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张兵
博士
副教授
承担实践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
王敬忠
博士
副教授
承担《有色金属熔炼与铸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刘莹莹
博士
副教授
承担双语教学的质量工程
杨程
博士
副教授
承担卓越工程师班实践教学改革
 
二、建设方案
1、 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本着“立足西北,面向全国”的基本原则,逐步形成学科结构合理、老中青年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树立开放、竞争的观念,充分借助市场竞争机制;坚持教师队伍流动与稳定辩证统一观念,在流动中保持大部分骨干教师相对稳定,在竞争中保持部分人员的合理流动,使教师队伍在流动中素质不断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
做好青年教师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学校采取的青年教师实训及国外三盯措施(课,岗位,科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吸收新的科研培养模式,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奠定基础。进一步整合本专业师资力量,打通《金属学》、《轧制原理》、《金属塑性加工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平台,策划建设“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基础”省级教学团队。
2、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狠抓教材更新。新设置的课程优先选用国家优秀教材,对原有的课程优先选用最新版本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等,同时为适应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需求,对新教材的选取,重点考虑内容先进、重点突出、语言简练易懂,对部分课程,尤其是双语教学的课程,加强了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使双语教学的质量稳步提升,体现专业发展趋势特色。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设一定数量的网络课程,实行远程教育,体现时代精神。
积极实施教材建设工程,积极组织建设反映专业优势课程和特点鲜明的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在建设期内,将分二个层面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孵化和培育《金属塑性加工学》和《有色金属及合金的熔炼与铸锭》两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已经出版的教材,如:《金属塑性加工学》、《有色金属及合金的熔炼与铸锭》、《负压实型铸造及铸件质量》、《凝固原理及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传输原理》、《材料工程基础》、《材料成型与控制原理》、《冶金传输原理》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等教材。规划和编写《材料科学与工程》、《控轧控冷技术》、《轧钢设备与自动化》、《轧钢过程检测与控制》、、《压力加工车间设计》等教材。
3、教学方法方式改革
根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加大教学方式的改革力度。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与企业联合,拍摄成套的金属加工教学视频片、专题片等,结合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录像等方式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金属材料加工过程的感性认识,了解金属成形加工的生产工艺、设备状况和加工新技术等。拓展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施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努力增强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主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以实施。拟聘请知名专家学者、社会行业企业优秀人才、企业领袖、学校优秀毕业生等定期为学生举行职业素养主题讲座,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强化职业意识。通过各类社会调查、实习、实践环节,使学生广泛接触企业、社会,通过与优秀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接触交流,掌握职业素养规范,培养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实践教学改革
    发扬本专业注重实践的历史传统,探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工程应用能力系统改革途径。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多渠道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性教学方法。规划和建设材料加工实验室基地,利用试验室及实验车间现有条件,充分发挥实验室及实验车间在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修订出版配套用实验教材《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程》、《材料加工测试技术》。通过试验理论和实验或测试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能独立制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有关试验的实验方案与测试方案,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最后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建立学生到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在实践性教学中,不仅精心安排实习内容,而且认真选择实践教学地点,重点选择生产设备技术比较先进、技术密集型的大型企业。这样,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实习的任务和要求与企业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完成实习。结合卓越工程师班培养计划,建设八一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卓越班实践基地。实行《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压力加工车间设计》两门专业课的企业现场授课,完成卓越班为期一个月的生产实习定岗现场培训工作。毕业设计环节实现双导师制度,每名学生均安排一名企业工程师和校内老师联合指导,设计任务在企业完成。
三、预期成果
1、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
(1)从国内外引进具有博士学位以上高层次人才10人;
(2)建成金属塑性加工理论基础省级教学团队。
(3)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使专业教学团队的学缘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及科研人才奠定坚实的人才保障基础。
2、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
(1)完成《控轧控冷技术》、《轧钢设备与自动化》、《轧钢过程检测与控制》、、《压力加工车间设计》4部教材的编写和出版。
(2)完成《金属塑性加工学》、《有色金属及合金的熔炼与铸锭》两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
(3)完善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式共享网络平台建设。
3、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做好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班的培养工作,实施开放式教学,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努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4、实践教学环节强化
(1)加强不同类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实习、设计类实践教育基地。
(2)努力将材料加工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成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