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金属材料制备与加工团队
团队负责人:王快社
团队成员:王庆娟、胡平、王文、张兵、佟立波、蔡军、王伟、高原、胡卜亮、杨帆、乔柯
团队简介:
依托功能材料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雒建斌院士工作室,以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搅拌摩擦加工、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粉末冶金制备、高性能有色金属表面处理及加工润滑为研究方向,开展一系列具有先进性和前沿性探索,突破材料加工行业的发展技术瓶颈,推动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领域发展,满足国家重大装备和技术的需求。团队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陕西省“青年杰出人才”3人,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陕西省“科技新星”3人,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全国有色金属优秀青年科技奖2人。近5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省部级30余项,累计经费3000余万元。目前团队已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1项,具有坚实的成果基础和条件保障。
有色冶金过程强化及资源综合利用团队
团队负责人:李林波
团队成员:方钊、何喜红、刘伟伟、刘璀静、张雪峰
团队简介:
本团队以“资源—冶金—材料—环境”一体化协同发展为理念,面向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领域的国际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聚焦颠覆性、短流程、低碳冶金技术,围绕西北地区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及产业优势,以复杂有色金属资源冶金过程强化、二次资源综合利用及冶金环保为主要方向,重点开展有价金属高效回收、节能降耗、装备提升等方面的工作,推动技术创新,服务国家有色金属资源的安全供给以及“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冶金过程优化及资源循环利用团队
团队负责人:李小明
团队成员:崔雅茹、邱国兴、杨永坤
团队简介:
团队紧密结合国家双碳技术需求,重点围绕低碳/零碳多金属高效提取过程优化、高品质钢及合金研发、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新工艺/新流程等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8项、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并与企业联合建立“固废清洁利用技术研发中心”和“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冶金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冶金工艺技术开发、品种钢及功能材料研发、资源高值利用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0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成果转化2项。
高品质先进钢铁材料增材制造创新团队
团队负责人:刘世锋
团队成员:贾文鹏、王岩、魏瑛康、王建勇、张亮亮
团队简介:
依托陕西省高品质模具钢高校工程中心、粉末冶金与增材制造研究所开展3D打印先进钢铁材料粉末原材料设计、成形装备开发和材料-工艺-性能研究。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部级项目等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申请专利53项、授权17项,主编/参编出版教材3部。研究团队获得陕西省教育厅高品质模具钢增材制造创新团队,团队成员获得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奖荣誉称号,研究成果获得2022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与2022年陕西省教育厅“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钢铁冶金清洁生产团队
团队负责人:邢相栋
团队成员:张朝晖、杜忠泽、张郑、折媛、吕明、鲁慧慧
团队简介:
钢铁冶金清洁生产理论与技术科研团队立足钢铁冶炼主流程,以清洁生产为技术目标,致力于研究高品质钢铁材料生产工艺低碳、绿色发展过程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共生铁矿高效利用、冶金渣资源化利用、钢铁冶金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开发、转炉/超高速连铸/直轧一体化技术研发等。近五年,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9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授权专利21项(含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已转化专利4项),出版著作7部。
低碳炼铁新技术及铁合金核心装备大型化研发应用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杨双平
团队成员:刘起航、董洁、王苗
团队简介:
“低碳炼铁及铁合金提质降耗关键技术研究团队”长期深耕于炼铁及铁合金领域,已形成稳定且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特色,研究包含:高炉原、燃料质量评价及工艺优化;非高炉炼铁、铁合金提质;冶金二次资源高值化循环研究;钼矿资源利用及钼铁冶炼工艺。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硕士研究生21名,是一支业务精良、锐意进取、年龄分布合理的科研队伍。近5年,本团队承担国家、省级项目10余项,校企合作项目30余项,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一等奖1项,制定国家标准2项,发表论文50余篇,SCI、EI收录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团队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对陕西及西北地区冶金企业的节能减排、工艺优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区域关键金属先进制备与服役性能团队
团队负责人:张聪惠
团队成员:崔春娟、杨程、朱文光、肖桂枝、何晓梅
团队简介:
本团队为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科技部高端引智计划团队、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团队,依托陕西省国际合作中心等平台,开展钛、锆合金先进加工、表面强化、组织性能调控与疲劳损伤等相关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团队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发明了基于表面强化技术的钛、锆合金抗疲劳、耐腐蚀制造技术;揭示了钛、锆合金塑性变形、疲劳及强韧化机制;开发了基于异步轧制、两相区TMP等工艺的钛、锆合金组织调控新方法。与美国肯塔基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以及西部新锆、宝钛集团、西部钛业、天力等企业在核用锆合金、高性能钛合金、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先进成形模拟等领域深入开展合作,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复杂多金属冶金资源的高值利用与清洁生产团队
团队负责人:王碧侠
团队成员:党晓娥、梁李斯、马红周
团队简介:
冶金工程学院“复杂多金属冶金资源的高值利用”科研团队针对复杂多金属矿产资源、冶金二次资源高值化利用过程中相关技术难题展开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如下:(1)复杂多金属氧化矿、铁氧化物基冶金固废资源化利用新理论与金属提取短流程新工艺开发;(2)从复杂多金属矿、含金属二次资源制备金属、非金属功能材料:(3)镁冶炼过程节能降耗新技术开发。团队在该研究方向获准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7项,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
高性能有色金属成形工艺和组织控制团队
团队负责人:王文礼
团队成员:刘莹莹、刘明华
团队简介:
团队现有骨干成员3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镁合金、钛合金材料制备及增材制造工艺,超高强钢连铸凝固组织控制,大规格细晶钛合金棒材制备,异种合金连接技术开发等。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8项,企业横向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50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1项。
绿色智能再制造技术及应用团队
团队负责人:王强
团队成员:杨洪波,邵明增,牛文娟
团队简介:
团队围绕航空航天、国防军工、轨道交通等重要领域中的高附加值关键零部件开展智能再制造的相关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集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为一体,涵盖粉末材料成分设计与制备、表面功能涂层制备及表征、轻合金快速增材制造与再制造等方面。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5项,经费累计近500万元。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发表SCI、EI高水平期刊论文50余篇。团队成员荣获陕西省百人计划学者、西安市高层次人才、雁塔学者等人才称号。
先进材料研发及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杨西荣
团队成员:王敬忠、刘晓燕、罗雷
团队简介:
课题组聚焦先进合金材料研发和智能制造技术开发与实践。长期致力于先进合金材料制备工艺研发,实现了块体合金材料(尤其是钛/锆合金及钢)的细化和双金属复合毛细金属管的制备,并对其组织及使用性能进行了研究;深入开展新型金属材料(镍基合金、超超临界电站用高端奥氏体耐热钢等)的成分组织设计及生产工艺开发和优化;深度融合与集成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助力企业提升产效,增强创新竞争力。现有专职教师4人,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富有协作精神、创新动力和能力。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10多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申报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
矿物新能源材料与增值冶金团队
团队负责人:俞娟
团队成员:杨凯、赵俊楷
团队简介:
团队围绕矿物新能源材料、废旧电池回收、冶金固废高值化利用、碳材料开发及锌基储能器件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形成了“矿物新能源材料与增值冶金”特色方向。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项目及企业委托等多个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教材1部,出版专著1部,申请及授权专利20余项,授权国际专利1项。团队成员先后担任JBMB、稀有金属和矿冶工程等期刊青年编委。2023年获“邱定蕃有色冶金青年科技奖”;2022年获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精炼”人才培育奖;2017年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科技论文一等奖。
冶金煤化协同高值利用团队
团队负责人:邹冲
团队成员:赵俊学、施瑞盟、刘诗薇、任萌萌、李彬
团队简介:
团队致力解决钢铁与煤转化交叉领域减污降碳和提升能效关键共性问题,挖掘焦化、炼铁、铁合金等煤炭主要消耗工序节能减排潜力,凝练出“低阶煤提质-贫杂矿耦合低碳炼铁”、“低阶煤中低温干馏”、“高性能冶金还原剂制备”、“冶金反应器质能优化”等研究方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厅局级项目26项、企业课题3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20多篇,其中SCI 检索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厅局级以上科技奖 4 项,参编标准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