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程学院成立于1958年,是国家于上世纪50年代在西北地区布局惟一学科门类齐全的冶金科学与金属材料加工类院(系),是国家主要的冶金及金属材料加工科教基地之一。建院六十余年来,先后为国家和行业培养了1万6千余名德才兼备的业务骨干和管理人才,近百名毕业生成长为国家部(委)、省(市)、厅局及大型企事业单位领导、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和科研院所业务骨干,1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院现有“冶金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点,“资源与环境”1个工程博士点,博硕士点涵盖了所有本科专业;有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冶金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为国家级一流专业,金属材料工程为省级一流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适应国家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战略需求的新兴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127人,专任教师101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34人),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66.3%,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达到98%。教师中在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1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入选者2名。30余人次获批陕西省教学名师、三秦英才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三秦英才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协托举计划青年学者、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三秦英才引进计划青年学者等。学院现有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1个,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创新争先团队1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3个,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陕西省本科课程教学团队3个,陕西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1个。
学院现有本科生1540余人,硕士研究生550余人,博士研究生130余人。学院坚持以“围绕学生成长,关照学生成才,服务学生一切”为工作宗旨,构建了“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平台活动为抓手,以规范建设为保障”的“多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近五年在校生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120余篇被SCI和EI收录,本科生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件。10余名学生荣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宝钢教育奖励基金优秀学生特等奖等。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高教主赛道金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全国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热处理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赛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奖项300余项。本科生考研深造率近三年平均45.3%,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3%以上,多次荣获“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院拥有“功能材料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冶金技术国家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有色金属资源绿色开发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17个。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60余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和企业横向项目百余项,获准国家发明专利200余件,先后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0余项。
学院学术氛围浓厚,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多所大学有经常性学术交流。与宝武集团、五矿集团、中铝国际、金川集团、建龙集团、陕钢集团、陕西有色集团、华友钴业、山钢集团、日照钢铁、青岛特钢、隆基绿能等企业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学院党委入选“陕西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学院荣获“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团委获批“全省高校团建标杆院系”“全国钢铁行业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冶金系教工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十四五”期间,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对标国家“双一流”和陕西省“四个一流”建设,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把学院建设成为“中西部冶金工业领域一流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2025年9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