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程博士点
(学科代码:0806)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勇于创新;具有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遵守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具有深入研究冶金工程技术和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敬业精神;
2.掌握冶金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扎实的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的了解;
3.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在冶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及相关理论方面开展创造性的科学研究;
4.在冶金学科方面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博士学位论文应做到在理论上有创见、在方法上有创新或在应用上有突破;
5.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具有科技论文写作及学术交流的能力。
2.有色金属绿色提取新工艺新技术
3.冶金热力学和动力学
4.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及减排
5.冶金过程系统节能与环保
6.冶金过程数学物理模拟及控制
7.材料组织及性能控制
8.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非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
四、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或导师指导团队共同指导等培养方式。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开展科学研究、组织学术交流等。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应采取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重点开展科学研究。
博士研究生的所有课程学习应在1年内完成。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博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满至少12学分,其中学科基础可学分不少于4学分,学术创新2学分。具体的课程设置详见附表。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须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并形成一定数量的反映其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学术成果,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院的相关规定执行。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点
(学科代码:0805)
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事业、开拓创新能力和良好科研作风,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系统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前沿,能在建材、冶金、新型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节能环保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设计、技术改造、经营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1.材料工程理论与装备
2.资源循环理论与技术
3.新型生态建筑材料
4.高温结构材料理论与应用
5.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理论与技术
6.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
7.新型能源材料
8.磁性材料
9.金属材料成形组织性能控制
10.金属材料表面技术
11.高性能金属材料制备理论与应用
12.金属基复合材料
13.材料先进连接理论与技术
非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
四、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研究生的个人特点,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制订博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对课程学习、文献阅读、论文安排等的要求和进度做出计划安排。
在培养过程中,贯彻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原则,特别要注意培养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并倡导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和从事探索性研究。
博士研究生的所有课程学习应在第1学期内完成。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所有工学博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满至少12学分,其中学术创新2学分。
对于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本科阶段主干课程2~3门,补修课程必须合格但不计学分。具体的课程设置详见附表。
六、学术成果要求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须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并形成一定数量的反映其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学术成果,具体要求按照学校、学院的相关规定执行。
资源与环境博士点
(学科代码:0857)
围绕秦岭生态保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向环境工程、矿冶工程、安全工程、资源环境管理相关领域重大技术需求,聚焦区域现有行业骨干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基础理论可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拥有国际视野,具备解决资源与环境复杂工程问题的技术创新与团队领导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
1. 环境工程方向
面向水、土、气、固、新材料、冶金等行业领域,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包括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废弃物资源化、生态环境修复与污染治理、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研发、环境大数据与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技术等方向。
2. 矿冶工程方向
面向国家金属战略资源绿色高效开发需求,针对西部资源禀赋特点及开发技术条件,围绕矿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金属矿智能开采、金属资源循环、冶炼过程节能及环保、深部资源开采、矿产资源勘察与评价、资源环境信息技术、矿山生态修复等方向。
3. 安全工程方向
面向建筑、土木、能源、化工、冶金、材料、市政、交通等行业领域,围绕过程安全和监管,包括安全技术研究、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过程安全工程、过程风险分析与控制、工业灾害预防与控制、应急技术与管理、安全管理工程、安全评价、安全监管等方向。
4. 资源环境管理方向
面向国家资源环境保护战略需求、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及可持续发展目标,聚焦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系统的交互作用机制,构建全链条资源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绿色行为与智能决策、碳中和战略实施路径、气候变化与环境风险评估、环境司法损伤等方向。
非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应在第1学年内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2年。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导师组联合培养。企业导师应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主持过或作为主要骨干参加过国家或省部级重大、重要工程项目。校内导师是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导师组负责指导博士研究生的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开展工程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等工作,并且对博士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
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分为学位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至少应修满16分。
六、成果要求
博士研究生的成果满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中关于成果形式及创新性要求,方可申请资源与环境博士专业学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