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领域)代码:0857)
一、培养目标
围绕秦岭生态保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向环境工程、矿冶工程、安全工程、资源环境管理相关领域重大技术需求,聚焦区域现有行业骨干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基础理论可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拥有国际视野,具备解决资源与环境复杂工程问题的技术创新与团队领导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遵守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和工程伦理,具有能够深耕资源与环境工程领域技术的大国工匠精神。
2. 掌握资源与环境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本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前沿,掌握解决本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备良好的持续学习、获取知识能力。
3. 熟悉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相关标准、规范及规程,具有工程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能独立担负工程技术研发、技术改造、高效生产或工程管理工作,掌握相关人文社科及工程管理知识。
4. 具备解决资源与环境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有优秀团队领导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方向
1. 环境工程方向
面向水、土、气、固、新材料、冶金等行业领域,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包括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废弃物资源化、生态环境修复与污染治理、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研发、环境大数据与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技术等方向。
2. 矿冶工程方向
面向国家金属战略资源绿色高效开发需求,针对西部资源禀赋特点及开发技术条件,围绕矿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金属矿智能开采、金属资源循环、冶炼过程节能及环保、深部资源开采、矿产资源勘察与评价、资源环境信息技术、矿山生态修复等方向。
3. 安全工程方向
面向建筑、土木、能源、化工、冶金、材料、市政、交通等行业领域,围绕过程安全和监管,包括安全技术研究、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过程安全工程、过程风险分析与控制、工业灾害预防与控制、应急技术与管理、安全管理工程、安全评价、安全监管等方向。
4. 资源环境管理方向
面向国家资源环境保护战略需求、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及可持续发展目标,聚焦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系统的交互作用机制,构建全链条资源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绿色行为与智能决策、碳中和战略实施路径、气候变化与环境风险评估、环境司法损伤等方向。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非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应在第1学年内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2年。
四、培养方式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导师组联合培养。企业导师应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主持过或作为主要骨干参加过国家或省部级重大、重要工程项目。校内导师是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导师组负责指导博士研究生的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开展工程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等工作,并且对博士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分为学位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至少应修满16学分。全部课程一般应在第1学期修完,详细课程设置见附表。
1.学位课
学位课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必修,包括思想政治类和外语类课程,主要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工程伦理、学术论文写作、国际交流等能力;专业基础课为本专业核心主干课程,是本领域博士研究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类、外语类和其他交叉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是博士研究生根据自身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研究需要自主选择的专业课程。
3.必修环节
(1)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工程类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4学分。专业实践内容由导师组根据博士生的情况制定实践计划,实践成果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重大装备、仪器设备、新材料、新化学品、软件产品、设计方案、技术标准。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累计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专业实践结束后,博士研究生需提交由实践企业或研究机构签署意见的书面实践报告(专业实践报告应包括行业发展前沿和趋势的介绍,参与项目的工作业绩、研究成果、对所从事的实践工作体会和总结等)。学位点组织专业实践评定小组,对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效果进行答辩考核,综合答辩成绩、企业评定和导师评价,给出专业实践最终成绩。最终成绩合格者,获得专业实践4学分,视为完成该环节。
具有工程经验的博士研究生,可由工程单位出具相关证明,免去1年工程实践;但仍需提交书面实践报告、参加专业实践答辩考核,最终成绩合格者,获得专业实践4学分,视为完成该环节。
(2)工程技术创新
工程技术创新也是工程类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2学分。达到以下条件之一者,视为完成该环节:
①参与科研院所、企业技术攻关项目或课题,并撰写科技或工程报告;
②取得与本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③进行3个月及以上赴国(境)外交流学习、联合培养或参与国际合作研究;
④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1次,或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2次,或在校内作不少于3次的公开学术报告(其中1次须在校博士生论坛宣读论文);
⑤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⑥参加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并获奖(排名第一)。
六、成果要求
博士研究生的成果满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中关于成果形式及创新性要求,方可申请资源与环境博士专业学位。
七、学位论文
1. 目的和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使研究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用于论文工作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少于2年;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应在工程技术上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学位论文的写作要求应符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标准》。
2.论文内容与要求
资源与环境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内容应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可以是工程新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与优化、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等。
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工作量饱满,能反映作者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厚的专门知识,能表明其具有独立从事和组织科研工作和重大工程、项目的能力和水平。学位论文应在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装备等方面有独立见解并做出创新,推动本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学位论文应具有实用性,解决重大、重点工程项目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3. 过程质量管理
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盲审和答辩等是学位论文阶段的必要环节。其中,中期检查环节采用小组末位质量追踪机制,设置预警名单,督促博士研究生如期开展科学研究。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自相关工程领域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或应用前景。选题必须追溯所提出问题的源头,系统介绍前人研究的创新观点、思路、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从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重要工程技术难题,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研究思路,从而形成学位论文的立论基础。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研究生入学第3学期末之前完成。
学位论文的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研究生入学第5学期末之前完成。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总结学位论文工作进展情况,阐明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阶段性工作中与开题报告内容不相符的部分须进行说明,以及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研究内容进行阐述。
博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初稿后,需要按照学校的有关要求,组织有关专家对学位论文进行预答辩。研究生应根据预答辩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并形成答辩稿。修改完成后,按照学校要求送盲审。博士生提出学位论文答辩申请,经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正式答辩。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形成正式的博士学位论文,并提交学院及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
八、参与人员
黄廷林、卢金锁、张海涵、魏 剑、李小明、李新宏、李玲燕、詹绍文、江 松、王 茹、郭 明、刘嘉栋。
附表:资源与环境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备注 |
学 位 课 | 公共 基础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2 | 36 | 1 | 必选 |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 | 1 | 36 | 1 | 必选 |
国际会议交流 | 1 | 30 | 1 | 必选 |
工程伦理 | 1 | 16 | 1 | 必选 |
专业 基础 | 环境工程 | 高级反应工程 | 2 | 32 | 1 |
|
高等流体力学 | 2 | 32 | 1 |
|
生态原理与工程 | 2 | 32 | 1 |
|
气溶胶原理与微粒控制 | 2 | 32 | 1 |
|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 1 | 16 | 1 |
|
水环境修复创新技术与工程应用 | 2 | 32 | 1 |
|
水质保障技术与工程实践 | 2 | 32 | 1 |
|
膜法水处理技术及案例分析 | 1 | 16 | 1 |
|
材料分析方法原理 | 2 | 32 | 1 |
|
计算材料学 | 2 | 32 | 1 |
|
矿冶工程 | 资源智能开发前沿 | 2 | 32 | 1 |
|
资源大数据采集与处理 | 2 | 32 | 1 |
|
资源信息系统工程 | 2 | 32 | 1 |
|
现代资源环境探测方法实践 | 2 | 32 | 1 |
|
机械化开采方法与工程实践 | 2 | 32 | 1 |
|
矿山安全与环境保护技术进展 | 2 | 32 | 1 |
|
现代冶金工程 | 2 | 32 | 1 |
|
冶金生态学 | 2 | 32 | 1 |
|
冶金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 | 2 | 32 | 1 |
|
安全工程 | 风险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 | 2 | 32 | 1 |
|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 2 | 32 | 1 |
|
地下空间结构安全新技术进展 | 2 | 32 | 1 |
|
结构减隔震控制新技术 | 2 | 32 | 1 |
|
桥梁结构安全新技术进展 | 2 | 32 | 1 |
|
资源环境管理 | 高级管理学 | 2 | 32 | 1 |
|
高级运筹学 | 2 | 32 | 1 |
|
现代环境管理前沿 | 2 | 32 | 1 |
|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2 | 32 | 1 |
|
资源与环境工程经济学 | 2 | 32 | 1 |
|
选 修 课 | 公共 选修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1 | 18 | 1 |
|
第二外国语(日、俄、德、法) | 2 | 40 | 1 |
|
AI素养核心能力培养 | 1 | 16 | 2 |
|
数据与智能技术应用 | 1 | 16 | 2 |
|
人工智能与创新 | 1 | 16 | 2 |
|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 | 2 | 32 | 2 |
|
专业 选修 | 环境工程 | 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应用 | 1 | 16 | 1 |
|
碳中和原理与技术前沿 | 1 | 16 | 1 |
|
新污染物控制技术案例分析 | 1 | 16 | 1 |
|
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应用 | 2 | 32 | 1 |
|
矿冶工程 | 高等选矿学(矿物加工前沿技术) | 1 | 16 | 1 |
|
矿物材料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展 | 1 | 16 | 1 |
|
矿物晶体结构与工程应用 | 1 | 16 | 1 |
|
冶金与材料前沿技术 | 2 | 32 | 1 |
|
安全工程 | 风险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 | 1 | 16 | 1 |
|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 1 | 16 | 1 |
|
混凝土结构安全技术前沿 | 2 | 32 | 1 |
|
重大工程中的技术创新案例 | 2 | 32 | 1 |
|
钢结构技术前沿 | 2 | 32 | 1 |
|
资源环境管理 | 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分析 | 1 | 16 | 1 |
|
绿色行为决策与管理心理 | 1 | 16 | 1 |
|
环境政策与环境司法鉴定 | 1 | 16 | 1 |
|
企业ESG与低碳战略创新案例 | 1 | 16 | 1 |
|
必修环节 | 专业实践 | 4 | / | / |
|
工程技术创新 | 2 | / | / |
|
|
|
|
|
|
|
|
|